5月14日,研究生结构抗震大赛在逸夫楼成功举行。本中心记者就大赛命题等方面对本次大赛技术委员会组长李亚东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李老师,您好。本次大赛为什么选择墩塔抗震这个命题,命题的出发点在哪?
李老师:本次大赛是研究生院举办,我院承办,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对结构设计计算分析和抗震设计的学习和理解,提高结构设计分析能力。
记者:本次大赛题目是围绕墩塔抗震,但是在本次比赛中,很多作品的结构形式采用桁架和刚架的形式,与实际的墩塔采用的结构形式不同,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老师:本次的结构并非具体的桥墩或者建筑结构,而是根据桥墩与高层建筑的特点抽象出结构,尽量弱化比赛中的各个专业的色彩,不管是桥梁专业还是结构专业、抑或岩土与隧道都可以参与进来,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主要还是突出“大土木”的概念和体现各个专业同学对结构的理解。
记者:本次大赛对同学们那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察?
李老师:综合素养。具体体现在对结构基本认识和抗震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动分析计算、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本次比赛还考察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记者:本次比赛中,有些组采用刚性结构,有些采用柔性体系。而评审标准是在承受相同的动荷载下结构重量越轻分数越高。刚性结构相对柔性结构变形较小,而重量较大,可以说在本次比赛中,柔性结构更有优势,但是实际结构中,柔性太大,可能导致正常使用不允许出现的变形,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老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因为首次举办这样的抗震比赛,准备时间有限,设备准备,教室等条件存在一些限制,比赛规程还没完善,还有一些方面没有考虑到。本次比赛没有把位移考虑到评分中来,希望下次有更完善的设备能够很好反映作品的位移。但是另一方面,柔性结构如果能够控制变形在一定范围内,所需抗震材料较刚性结构要少,达到节省经济的目的。我们把总量作为重要考核因素就是希望同学能明确看作抗震思路,设计一种合理的结构来,减少材料。
记者:本次比赛每个小组都做了计算即仿真分析,即点算,在计算过后制作的模型,我们没法知道实际模型在内力和变形上与点算结果的差异,起不到校核的作用,您是怎么认为的?
李老师:因为经费的限制,我们制作模型选取的材料是桐木,对于这种材料并不像铝等其他材料,我们非常了解其材料特性。当时可以从一些规范上查得部分材料特性,或搜集资料借鉴,这是从材料试验这一方面来看,所以从应力和变形上校核存在很大难度,即使是实际工程也难以办到。我们只是通过比赛,让同学们熟知抗震理论知识,了解分析流程,整体上掌握计算分析方法,宏观上验证计算结果。
记者:李老师,最后我想请您对本次产生赛选手以及作品做个总体评价。
李老师:本次大赛同学们参与热情很高,大部分是研一学生,他们的积极也让我们得到了鼓舞,说明同学们热爱科技活动。参赛同学总体表现出色,部分需要在口才,表达能力和PPT支座上做些改进。参赛的模型各式各样,有的在减震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很有特色。有的在结构造型上别具一格,制作工艺精致。最后希望下一届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院研究生新闻中心
记者:谢逢阳 编辑:邓隆
来源: MGM美高梅官网登录1688我院研究生新闻中心